王秀兰王秀兰王秀兰,豫剧祥符调名旦,“汴京三王”之首。四十年代就名扬剧坛,蜚声陕甘豫地区,和陈素真、常香玉、司凤英、马双枝、史彩云、崔兰田、马金凤、阎立品、姚淑芳、李景萼、桑振君被誉为豫剧十二大名旦。王老是豫剧顶尖人才,重量级的人物,绝对拥有开宗立派的实力。 王老为人敦厚和善,与常香玉、崔兰田等情同手足。崔兰田曾说,“一次,中央广播电台播放我的专辑,播送我的简介时她(王秀兰)听到了,以为是在念我的讣告,竟泪流满面。听到最后明白是怎么回事,才又带着泪水笑了。” 王素君老师说:“秀兰姐人好,艺术也好。当年俺们仨一起合作时,她找到俺俩(王敬先和王素君)说,敬先,素君,人家都说一个槽上拴不住俩叫驴,咱拴仨中不中?!俺们演戏有时候忙,她把我们的小孩接过去看着。秀兰姐艺术好啊,从省长到普通老百姓都喜欢她的戏。她是我的偶像,秀兰姐的好多好东西我没有继承下来……” 王秀兰的表演艺术,洗尽铅华,质朴含蓄。石磊评价她说,“我们河南真正担得起大青衣这三个字的演员,就王秀兰和崔兰田两个”。谭静波说她饰演的秦香莲“姿态庄重,气度非凡,犹如一株老梅矗立在那些浮花艳草前,威严难犯。” 王老的唱更是绝。单她的嗓子,就是自然挂味儿(这样“自来味儿”的嗓子很少,河南戏里面,亮觉得也就王秀兰、卢兰香、周玉珍三个)。唱起来稳当大方,韵味十足,相当耐听。 可惜的是王老留下的资料不多。为不使世人忘记这位杰出的艺术家,特整理此文。参考了张玉发先生的文章,特表感谢。 1925年王秀兰生于河南省民权县秦大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七岁上连年荒旱,姐姐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,换来的几斗粮食仍不够家人活命。无奈只得拉棍要饭,逃难到开封。第二年夏天,父亲又病倒街头,无钱医治。母亲走头无路,将她以十块大洋的身价卖给马家当了童养媳。父亲端着女儿换来的汤药,愧恨交加,一命归天。 马家养母见王秀兰有付好嗓子,认定将来是棵摇钱树,就托人将九岁的她送入戏班学戏。王秀兰的奶师是民国初年开封义成班著名武生,艺名“羊羔”的杨吉祥。杨先生会戏二百余出,拿手戏有《七星庙》、《反五关》、《甘露寺》、《草船借箭》等。杨先生不轻易收徒,见小秀兰嗓子条件好,毅然收她做了弟子。王秀兰从此成为义成班的随班艺徒,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。 杨吉祥教戏认真,要求严格。每天五更起床带着王秀兰去南城墙一带喊嗓子练功,晚上住戏后教她唱腔念白,给她排戏说戏,从未间断。王秀兰的启蒙戏是杨师傅的拿手《七星庙》,接着又学会了《大登殿》。年纪幼小的王秀兰认定学好戏就能吃饱饭的信念,刻苦练功,加之天子资慧,进步很快,很得师傅喜欢。七十多年后,年逾八旬的王秀兰回忆起当年,只是不住地说“那吃的苦啊……”,已非言语所能表达了。 好事多难,学戏刚满一年,杨师傅暴病而死,王秀兰不得已中止了在义成班的学习生活。随后她又拜师黄其祥(艺名黄大将)学戏一年。出师后,为了混碗饭吃,王秀兰到农村跑高台。一次在杞县唱高台,演出《大登殿》,王秀兰得到了台下看戏的祥符调前辈著名艺人、“杞县三亭”之一的王兰亭先生的赏识。 王兰亭原是富家子弟,颇通文墨,因酷爱戏曲,弃家下海从艺,是祥符调著名男旦,会唱会演,还能编能写,很受艺人爱戴。王老见她嗓音宽厚宏亮,扮戏端庄秀丽,做戏朴实大方,十分喜爱。竟步行九十里到开封找到马家,讲明来意。马家夫妇喜出望外,从此王秀兰拜在王兰亭膝下,后在逃难途中又被收为义女。 王秀兰学艺阶段的开封,名伶云集,其演出让王秀兰深受熏陶。马双枝的《皮袄记》,陈素真的《三上轿》,司凤英的《洛阳桥》,史彩云的《汾河湾》,男旦前辈张芳金(水上漂)的《担水桶》(即阴阳河)和金玉美的《抱琵琶》、《秦香莲》等等,加上师父的严教,义父的倾囊而授,王秀兰奠定了坚实的祥符调根基。 56年会演王秀兰饰《王金豆借粮》中的嫂子 开封沦陷后,王秀兰随义父逃难到了西安。1939年夏,刚满十四岁的她在火车站“国民市场”戏院以一出《反西唐》蜚声于西安城。这期间,王秀兰挂头牌演出了《反西唐》、《三上轿》、《玉虎坠》、《抬花轿》、《汾河湾》等。 为了广泛学习,提高自己的技艺,1940年夏王秀兰毅然放弃了头牌包银的身价,来到西安豫秦戏院,甘愿为常香玉当配角拉二套。二人合作长达四年,辗转于陕西、甘肃、河南等地,亲如姐妹,互相砥砺学习,配合默契。《秦雪梅》中,二人合演前后主角,《桃花庵》里常的窦氏,王的陈妙善,《西厢记》常演红娘,王演莺莺。当时的班里,名伶聚集。常香玉、汤兰香、马双枝、姚淑芳、宋淑云、曹子道、王金玉(筱火鞭)、马天德、赵锡铭等都是豫西调和祥符调的“好好”。两种声腔在舞台上争芳斗艳,让王秀兰领略了众多流派的艺术风采,她兼容并蓄,博采众家之长,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艺术。 在与常香玉的合作中,王秀兰掌握了豫西调深沉委婉的唱法,从常香玉、常香玉的父亲张凤仙那里汲取了营养。唱河南坠子出身的祥符调前辈马双枝平易近人,技艺高超。王秀兰尊她为师娘,每次马演出,王秀兰潜心学习她的行腔、吐字、拖韵、偷字闪板功夫。同样的一段唱,马双枝往往加上几个虚字、衬字,唱来别有风味,既不落俗套,又显得字乖嘴巧。王秀兰大受教益。她说“1956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,我在《王金豆借粮》里演嫂子,在唱腔处理上,把当年从马老师那里学来的东西用上了,效果很好,得到同行们的好评,自己还得到了一等奖。” 这时期王秀兰的主演节目有《凤仪厅》、《三上轿》、《三上关》等。 1945年9月,王秀兰和常香玉在宝鸡分手,回到开封,在快乐戏院(后来的和平剧场)演出。打炮的《西厢记》轰动开封,成为四十年代中州剧坛明星,也开始了创建自己艺术风格的历程。这期间,王秀兰主演了《西厢记》、《玉虎坠》、《二度梅》、《蓝桥会》、《贩马记》、《秦雪梅》、《孟姜女》、《蝴蝶杯》、《抬花轿》等戏,同班主要演员有彭海豹、张子林、郑兰波、张文凡、刘素真等祥符调名家。 中年王秀兰 1948年10月,开封解放。王秀兰苦尽甘来,开始了新的艺术征程。新中国的成立为她施展才华提供了肥沃土壤。她努力演出,积极排演新戏,拥护新政府,首先响应号召,参加剧团体制改制,由快乐戏院调入工人戏院(后来的相国寺剧场),成立了由市总工会领导的工人剧团,是开封艺员中最早参加新剧团的人员之一。 在工人剧团,王秀兰和前辈艺人张子林、冯焕卿(艺名洋人)、赵清和、杨金玉、高兴旺和后来的姚淑芳、王敬先、张桂花、陈慧秋、陈敏秋、王素君等长期合作,演出了《秦香莲》、《陈胜王》、《九件衣》、《扫穴犁庭》、《正气图》、《洞庭英雄》、《卷席筒》、《小儿黑结婚》、《不能走那条路》、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等剧目,成为工人剧团的台柱子。 1950年王秀兰的《西厢记》就被灌成唱片。2016年代表河南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会演,演出《二度梅》、《柜中缘》,得到好评,荣获演员一等奖。子2016年开始,王秀兰和著名刀马旦、花旦王敬先和名小生王素君开始合作,结下深厚友谊,成为开封市豫剧一团(1956年工人剧团改制成立)的艺术中心,三位默契配合,演出的《天河配》、《王金豆借粮》、《陈妙常》大受欢迎。王秀兰被开封人亲切成为“我们的大宝贝”,三王和名丑高兴旺被合称“三王一高”,极受群众喜爱。 这一时期,《王金豆借粮》、《陈妙常》被灌成唱片。1956年三王演出的《王金豆借粮》一举荣获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剧本、演出、演员四个一等奖,三位主演被誉为“汴京三王”。 王秀兰一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。演得最多、最成功的有两类,一类是婀娜多姿的聪慧少女和端庄典雅的少妇,如红娘、崔莺莺、秦雪梅、刘翠屏、王宝钏、孟姜女、柳迎春等;一类是纯朴善良命运悲苦的下层劳动妇女,如秦香莲、崔金定、赵五娘等。中年以后,又在《对花枪》、《忠良谱》、《三关排宴》、《杨门女将》中成功塑造了姜桂枝、岳母、佘太君等老旦形象。王秀兰,女,豫剧旦角。民权县人。 早年主要活动在豫西和陕西,曾跟常香玉合作演出,与小生之帝著名艺术家王素君及豫剧名旦王敬先长期合作近20年,被誉为“汴京三王”。早年,王秀兰曾创一场戏60大洋的戏价记录。 解放后,王秀兰老师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除了演戏外,很少参加社会活动,以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磁带的热潮兴起时,王秀兰仍然没想到自己要留名于这个社会,所以世面上很少见她的音像资料,她的名字也很生疏,尽管她也有大师级的水平。因为身体发福,王秀兰解放后以青衣为主,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,《陈妙常》的妙常,《借粮》中的嫂子,《孔雀东南飞》中的刘兰芝,《对花枪》中的姜桂芝,《红灯记》中的奶奶,《李双双》中的双双,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她的一些唱段,听起来朗朗上口,不愧为是艺术名家。 老年的王秀兰,因为手术不成功,说话演戏都困难,更少外出。 主要代表剧目有《王金豆借粮》、《风雪配》、《刘金定下南唐》。 2010年因甲状腺癌症复发治疗无效去世。 出生:1925年,农历乙丑年 逝世:2010年5月13日,农历庚寅年三月三十日时15分王秀兰女民权县人。著名的表演艺术家,早年主要活动在豫西和陕西,曾跟常香玉合作演出,与小生之帝著名艺术家王素君及豫剧名旦王敬先长期合作近20年,被誉为“汴京三王”。 王秀兰解放后以青衣为主,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,《陈妙常》的妙常《借粮》中的嫂子,《孔雀东南飞》中的刘兰芝,《对花枪》中的姜桂芝,《红灯记》中的奶奶,《李双双》中的双双。   主要代表剧目有《王金豆借粮》《风雪配》《刘金定下南唐》获奖记录获奖记录 1957年01月15日,王秀兰荣获·演员一等奖。 戏曲事件 相关事件 【中文姓名】:王秀兰 【生年】:1914 【卒年】:0 王秀兰(1914—0)扬州人。现代扬剧名旦。12岁去上海,进入黄永玉主办的永乐社科班学戏,受业于傅承德等艺人,与高秀英、黄秀花、陈秀珍同为该社第一批学员,成名之后并称为“扬剧四秀”。她刻苦好学,戏路较宽。初学小花脸,15岁主唱旦脚,且又能反串须生和花脸。早年演出《大补缸》,脚踩高跷,幽默逗人。成名后的炮戏为“三女”(《桃花女》、《痴心女》、《麻疯女》)及《四老爷打面缸》。1949年参加苏北维扬戏联合第一剧团,1950年该团更名为苏北实验扬剧团,1953年入江苏省扬剧团,为主要演员。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,演出《袁樵摆渡》,获演员二等奖。在现代戏《三里湾》、《209号》、《鬼火》等剧中,创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。1959年江苏省扬剧团排演《百岁挂帅》,赴京汇报演出,王秀兰在剧中扮演佘太君,获中央领导和戏曲界同行及广大观众的好评。同年8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是时她已身患癌症,且近晚期,仍忍着病痛赴沪参加拍摄电影《百岁挂帅》。在摄影棚内,她强忍酷热,每天靠挂葡萄糖盐水维系生命,坚持拍完最后一个镜头。0年8月,癌症恶化逝世。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莅宁时,闻知王秀兰病逝后,非常婉惜。